主页 > 晋中在线网 > 新闻 >
 

人大代表看浙江:“拆治归”组合拳引发展共鸣

  北京3月9日电 (记者 赵晔娇)今年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列出的“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”、“新动能快速成长”等内容,在中国东部省份浙江有着深刻诠释。近年来,该省果断打出“拆治归”转型组合拳——以“三改一拆”腾出发展空间;以“五水共治”治出转型实效;以“浙商回归”纳入发展活水。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“三字经”不断改变着浙江发展面貌,也赢得着许多全国人大代表的共鸣。在他们看来,“拆治归”正开启着浙江的未来。

3月7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,审议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。记者 赵隽 摄 资料图 3月7日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,审议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。记者 赵隽 摄

  “三改一拆”诠释不破不立

  经济转型,首先需面对空间发展问题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浙江明确不破不立的决心,用“三改一拆”(旧住宅区、旧厂区、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)创新空间,倒逼升级。

  几年时间,其带来的变化,在浙江处处可见。

  “这两年,附近环境变化太大了,高楼起来了,没有了以前的味道和污染”。谈及改变,温州鹿城区林里村村民孙秀新说。其所在的仰义街道曾有三个制革基地,借助“三改一拆”,当地累计拆除制革基地旧房建筑45平方米,取而代之的,是集服务业、金融业等新业态于一体的新型生活居住区。

  在几天前,庆元县濛洲街道一座4500多平方米的危旧违建厂房成功拆除。该厂房阻碍着当地两大项目的落地实施,由于前期准备充分,当天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便拆除完毕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庆元县委书记蓝伶俐介绍:“近年庆元‘三改’面积累计达到317.8万平方米,拆除违建面积230.7万平方米。”

  放眼浙江,四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6.29亿平方米,累计改造旧住宅、旧厂区和城中村9.26亿平方米。这些成果,也吸引了代表们的聚焦目光。

  结合庆元县的实践,蓝伶俐告诉记者,“大拆大整”促进着“大改大建”,“三改一拆”为庆元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好基础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嘉兴市委书记鲁俊直言,“三改一拆”拆出了新的发展空间。“嘉兴的耕地红线要守住,每年近三千亿元(人民币,下同)固定资产投资要落地,地从哪里来?从‘三改一拆’中来,从腾退低效用地中来,从存量的盘活中来。”

  她举例说,平湖市54个经济薄弱村,将腾退出的120亩地置换到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,建起德国标准厂房,预计每年可新增税收超1亿元,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增加20万元,这既解决了产业空间发展问题,也解决了土地集约问题,还拓宽了村集增收渠道。

  “五水共治”彰显浙江决心

  浙江的组合拳中,如果说“三改一拆”打在了岸上,那么“五水共治”则是打在了水中。

  在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的手机里,存着许多其所在村子周边的河道照片。它们记录了河道从“脏臭河”到“一池碧水”的变化。

  朱张金说,以前垃圾、污染都往河里倒,往河里排,但通过治水,村民生活环境又好了。

  这是浙江治水蓝图中的寻常一幕。2014年起,以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为内容的“五水共治”在该省全面推开。由此,“水”成为一面镜子,照出了经济、社会的问题短板,也实现着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功能。

  湖州吴兴区西山漾,几年前还是一个臭水浜,难兴产业。在治水背景下,西山漾通过治理重现良好生态,并成为浙江首批特色小镇——湖州丝绸小镇的建设地。

  翻看浙江治水成绩单:2016年,该省221个地表水省控监测断面中,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77.4%,同比提高4.5%;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2.7%,同比下降4.1%。目前浙江省控劣Ⅴ类断面仅剩6个……

  治水倒逼效果也在各地呈现:在富阳,造纸业吨纸耗水量由20万吨下降到8万吨,产品由低端白板纸向食药用高端用纸转型。在浦江,原来22000多家水晶加工户缩量提质为526家水晶企业,去年产值达整治前的1.6倍。

  谈及这种“倒逼”,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说:“浙江这方面抓得紧、做得好。像医药行业,因为治水力度大,许多污染企业在浙江都办不下去了。”

  同样关注治水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。此次他带来了关于推进“河长制”长效化、关于加强河道长效治理与巩固治水成效两条建议。

  关于河长制,他希望要完善其考评问责机制,适度追求相关法律和程序制度构建,有序消解权力特征属性。他还提出了夯实管网基础,确保水务设施建设持续有效投入、创新管养思路,提高河道综合治理实效等办法。

  “浙商回归”加速动能转换

  空间腾出、环境优化后,“浙商回归”号角的吹响,让浙江经济社会转型续上了全新动能。

  11家酒店、13座剧院、一个太湖古镇、野生动物园、7个主题乐园、3万平方米会展中心……这是长兴县太湖龙之梦项目规划图上的部分内容。200亿元,也是该县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投资。

  投资人童锦泉是在外浙商,该项目是他回归家乡的首个项目。他说:“我走了很多地方,我找不到那么好的山,保护得那么好的水,还有就是政府特别好沟通,我很幸福,终于找到了。”

  这是当下“浙商回归”浪潮的案例之一。此前五年,浙江“浙商回归”累计到位资金达11844亿元。其中,信息、环保、金融等浙江着力打造的万亿级产业,成为回归产业项目中的重头戏。去年,上述领域相关项目达42个,总投资超500亿元,对该省动能转换的作用不言而喻。

  有关浙商回归,全国人大代表陈利众以其所在的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说,开发区去年“浙商回归”实际到位资金40亿元,不仅有现有传统工业技术改造项目,也引入了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项目,这些“金凤凰”也成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新动力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也说,浙江近几年归侨越来越多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“浙商回归”政策推得好。

  “建议谋划新嵊综合保税区暨浙商跨国并购回归项目示范园建设项目,作为辐射整个浙东区域未来快速发展的平台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则以建议的形式,表达了对“浙商回归”的更多期待。(完)

编辑:

相关阅读



友情链接: 百姓资讯网   海南之窗   南方资讯   黑龙江在线   安徽都市